2020

2020未来可能会是一个形容词,比如说,“这日子过的像2020”。屋外的2020扑朔迷离,五颜六色,鸡争鹅斗,纷纭杂沓。屋内的2020在书房,厨房,厕所,卧室,客厅之间颠沛流离。日子过起来很长,看起来很短,长短皆逝是流年。

上次年终总结是在2018年12月30号,当时的目标是在2019年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能力圈,知道什么自己不知道。2019年没有年终总结,也没有想过2020自己要做什么,因为自2018年中旬从农村搬回到大都市,到2020年底,这2年半经历了很多工作和生活的变化。生活开始有了更多的颜色,也更加忙碌。感觉总有事情在发生,没有腾出精力总结和展望,只是活在当下或者不远的未来。 回过头看,错过2019的总结和2020的计划貌似是对的,2020是魔幻的一年,任何的展望都会输给意外,计划赶不上变化。因为疫情,今年大半年都宅在家里,圣诞和新年也没有任何旅行计划,今天是2020的最后一天,打算坐下来整理一下过去的2年,想想2021。

2018年从DuPont离职加入一家20人的创业公司,2年时间公司从A轮发展到C轮,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了很多,成长了很多,从0开始建立了一个数据科学团队,认识了很多好伙伴。创业公司B轮之后的政治不比大公司的少,我也从满腔热血到精疲力尽,呆了快2年的时候已经很清楚这不是自己想要的职业环境,虽然对一手建立起来的团队有万般不舍,但还是决定离开。除了心累外,另外一个离开的重要原因是数据科学在静态网站部署这个领域在可见的未来很难有好的发展,我自己也很想有一段时间能够学习充电,深入思考。过去这两年,书读的少了,博客写的少了,感觉生命缺乏厚度,是飘的,越走越焦虑。于是2020年7月离开创业公司,加入Google的科研团队,职业轨道也有一些变化,开始专注于数据科学和心理学结合的用户行为研究,同时也在上一些心理学的专业课,感觉很有意思。新学到的知识希望能在之后慢慢总结。

今年兼职讲的数据科学课程因为疫情从线下转成了线上,好在进行的都挺顺利,很感谢各州主办方和美国统计协会工作人员的努力。在讲课的过程中不断的更新在写的一本数据科学入门书,整体框架基本完成,但还有很多后续的修改。

2020最需要反省的是读的少了很多,读书笔记的更新频率也从每周下降到几个月更新一次,博客更新的也很少。当今铺天盖地的资讯使人们直接将包装过后的观点装进自己的脑海中,但太多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书写能够促进自己主动学习,连结各种知识。用博客记录自己的思考,迫使自己的大脑探索整理脑子里的东西,结构化,进一步建立知识体系。如果没有结构化所学的东西,学了也记不住,记住了也不会用,读了很多书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没有将所学的知识内化,自己没有主心骨,只是被动接受,很容易迷失。过去的两年积累了太多零碎的想法,以及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希望能慢慢整理起来。2021,多读书,多写字!

最近刘瑜的演讲“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引发了很多热议,其中的一句“我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普通人”抚慰了一些家长焦虑的心,另外一些家长对此提出质疑,专家的孩子,生下来起点就已经是国内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可望而不可及的,这样的人说他们的孩子是普通人,普通的父母们敢听么?其实刘瑜并不是主张不教育,放任孩子,而是对这种极端的军备竞赛提出质疑。社交媒体加剧了这样的竞赛。可是这个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多不普通的人呢?早些年,周围好多人开始晒恋爱,晒结婚,近几年,纷纷的开始有娃晒娃,没娃的晒狗,赛娃或者狗的教育。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一直在想,可是一直都没有想明白,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想明白,只能先这样,边走边看,边看边想。

20岁的时候一直努力的想做一个独特的自己,然后在30岁时活成了平均的大多数。但我很开心自己从一个不愿接受自己普通的普通人, 成长成接受自己普通的普通人。养一技之长,自食其力,做个对别人有用的人,做匹配一个普通人生命周期的事情,这样很好。

2021,工作+读书+写字+跑步+做饭+和白熊打游戏+和父母大人唠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