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欧洲背包旅行游记(8)

海德堡

在海德堡的街道边看到有人放在家门口的免费旧书,只是我不懂德语,好在我不懂德语,因为行李已经很沉了:)

我在想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描述海德堡这个城市给我的感觉。广告上都说这里是歌德把心遗失的地方。可那是歌德。马克吐温形容海德堡城堡“残破而不失王者之气,如同暴风雨中的李尔王”。可那是马克吐温。很多名人,对我来说是外国的名人称赞这里。可是这和我对这个城市的感觉有什么关系?那么我为什么来这里?因为这里漂亮,因为很多人告诉我这里漂亮,于是我来了。看到这里真的是很漂亮。一座小城,有鳞次栉比的巴洛克建筑戴着尖顶小帽。前贴圣山背倚王座山,莱茵河的支流内卡河绕膝而过。街道小但是干净,未经二战战火摧残的老城区里的建筑风格别致,温暖。

多么的不同,是啊,建筑,景色,还有历史和我成长的地方多么不同,和我血液里的东西多么不同。在这样的文化差异面前我常常目瞪口呆,为什么很早很早的欧洲人要把房子建成那个样子?为什么它们不喜欢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庙宇、民居的坡屋顶?为什么他们不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为什么他们不采用秀丽淡雅的格调?你无从解释原因,没有人可以回答你历史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另外一个样子。

这座城市典型的依山傍水,我一直觉得这样的城市得到了上帝特别的眷顾。周围熙熙攘攘的游人占据了老城区,占据了古堡,占据了老桥,占据了内卡河畔。我是他们其中的一员,端着相机,心中没有别才,眉下没有别眼,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么多人来到这里,大家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圣灵大教堂(Heiliggeistkirche)

教堂竣工于1441年,位于老街区正中央的豪浦特集市广场。建筑和建造之物是不同的。成千上万的人住的公寓,那是建造之物。而建筑是一种艺术,它表达了一种感情,是一种精神高过物质的特殊容器,比如欧洲林林总总的尖顶教堂。教堂用于表达人类对神的畏惧和敬意,当然,用着样耗资巨大的方式表示敬意是神要得还是人的一厢情愿我们估且不论。教堂对面是中国服装商查尔士贝略1592年建造的骑士之家。那是一栋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延续了欧洲建筑一贯的繁复,现在已经改装成旅馆和饭店了,招牌上有醒目的中文,像上海外滩的某栋房子。

在东方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你或许会看到林木蓊郁中一座佛寺栖在云雾之中。在欧洲,你绝对看不到佛寺,但你会看到教堂和古堡。

曾经看到一个法国作家对日本的描述:

整个说来外表极其简朴,而在最细枝末节处,却有一种难以置信的高雅讲究:这就是日本式的对室内奢侈的理解。......这是刻意追求的简朴,虚无做成的高雅,难以置信的洁净无疵的顶点。......在日本,从来只能有勉强算得上伟大的东西,在一切事物的深层,总存在一种无可救药的小气,一种令人发笑的东西。

那么这里相反,所有东西的外表都极其繁复,所有的东西都有一种大气,一种让你笑不出来的元素渗透在每一个细枝末节中。

每次看到街头的艺术家总让我一阵振奋。

海德堡城堡(heidelberd schloss)是建于十三世纪的古城,坐落于国王宝座(konigsstuhl mt. )山顶上。形成歌德式,巴洛克式以及文艺复兴三种风格的混合体,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17世纪时法国人曾两度摧毁城堡,几经波折。

海德堡古桥(alte brucke)

海德堡古桥,又名卡.铁欧德桥(karl-theodor-brucke),始建于公元一八六九年,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这座有着九个拱门的老桥是海德堡跨越内卡河(neckar)的第一座石桥,于1786-1788年间由elector karl theodor所建造。内卡河是莱茵河三大支流之一。在河的左岸建有坚实的入口通到桥上,桥头有两座圆塔,护卫着此城的入口,塔里原是阴暗的牢房。目前古桥是保留给行人徒步专用的。内卡河岸自从1693年因战火而荒废,后来部分改建,因此中心有一点小小的改变。 桥上有两座雕像,分别是选帝候卡尔.铁欧的(kerfursten karl-theodor,1783-1799)以及希腊神话中女神雅典娜(pallas athen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